1945年夏天,德国刚垮台,苏联还在喘气。可世界上的原子弹,只有美国手里有。
细细一琢磨,这剧本看着就像给美国量身定做的。
如果说谁有一口气把对手打趴下、称霸全球的机会,那会儿的美国已经摸到门把手了。
可世界不是拳击赛。美国最终没有选择给苏联补上一刀。第三次世界大战也没因此提前爆发。
这背后的门道,细思极恐,却也有点冷静得让人后背发凉。
先说苏联和德国,二战最后阶段真是硬拼成了烂摊子。
德国输了没话说,苏联赢了可也是“赢麻了”——人口一口气掉了两千九百万,家底快敲干了,东欧全是一地鸡毛。你细数那些年头,东欧老百姓天天饿着肚子想的是明天还能不能吃上面包,还有没有命去工厂上班。
展开剩余86%反观美国,一个本土安然无恙。工厂哐哐转,战争物资出口到全球,钱赚得钵满盆满。不仅没啥损失,工业水平反倒直接起飞,成了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厂。有人说那是历史上美国最后的黄金时代,一点都不夸张。
更别说,只有美国掌握核技术。真刀真枪的拼起来,美国表面上怎么看怎么都像稳赢。
这让当时美军一些头头脑子里动起了小九九。
巴顿将军,就是个典型。他公开嫌弃苏联人,说什么“亚洲野蛮人”,私底下还希望把手里俘虏的德军再拉上战场,对付苏联。
说白了,巴顿是那种握着拳头不肯松手的人。“趁他病要他命”,不趁苏联元气大伤的时候一脚踹翻,难道还等着后面变成新冤家?
巴顿甚至希望收拾完德国,顺手就拉开对苏新战线。他那个死敌——以为战场上才是最讲规矩的人,其实一点儿都不天真。结果,等来的不是战争,而是一场莫名其妙的车祸。
有人说巴顿车祸是阴谋,认为他太高调,得罪了美国高层,被“做掉”了。但主流还是认定这是意外,真相究竟如何,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。
不管背后有没有猫腻,这件事对历史的意义还真不小。巴顿没能让美国火上浇油,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闸门也没被推开。
有些人会问——美国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了,就这么轻易放过了苏联,未免太仁慈了吧?真是如此吗?
拿数据说话。
苏德战争,德军伤亡一千二百多万,苏军两千九百多万。苏联地盘一半海都炸成废墟。论国力,苏联差美国几个级。
听起来美国只要一声令下,苏联就得跪。这种想法就像看武侠小说,只记得谁“内力深厚”,却忘记了实际打起来那才叫一团乱麻。
你还真别小看当时的苏联。二战练出来一大票横冲直撞的军队,苏军已经人狠活硬,丢掉什么都不舍得丢掉钢铁洪流。
苏军战力在大兵团作战、陆地冲锋这一块,正好卡住美英的软肋。
美国确实海空牛。但是假如硬拼陆地,把地面战场推回欧洲,美国就得头皮发麻了。英国、法国都被德国整得蔫了吧唧,恢复元气少则三五年,多则一辈子,盟军能不能顶得住苏军,很难说。
美军要想占领苏联本土,基本等于痴人说梦。苏军要是铁了心,西进推进欧洲,哪里有德、法、意还不都得贴牌进“新华约”,美国等于直接被卡出局。这一仗打下来,别说全球霸权,连半壁江山都守不住。
现实比电影残酷百倍。大家都念叨美国有原子弹,有核优势,能不能直接把苏联秒了?
先别急。
美国当时的原子弹,技术远没有后世那么高。电池续航30小时,组装完要是没用上,极有可能就在自家国土炸锅。说白了,炸弹必须等用的时候才临时捣鼓出来,搞得跟古早“定时炸鸡”似的。
再者,美国可用的原子弹数量低得发指。1946年时,才刚有9枚成品。算上后续到1949年,也才一百出头。要发动全面核攻击,参谋部推算过,要想把苏联70多个核心城市送上天,少说需要两百枚,最好能有四百。
装配原子弹这档事慢得让人窒息,三队工人,一枚炸弹24到36小时,真要排队炸苏联,估摸着美军自己都等到头发掉光了。
而且,别以为弄到炸弹就行。美国没法把飞机飞过大半个地球去扔炸弹。唯一能多飞一点的,就是英国基地。但英国人聪明着呢,要求:带着原子弹的美军飞机,只要在俺英国起飞,必须要咱有否决权。美国答不答应?肯定不答应。
即便英国点头,谁敢保证飞机能看到目标?那会儿地图全靠德军残图,等于拿着糊墙纸找豆腐。同样是按图索骥,美军期望一半飞机就能投准炸弹,剩下一半不是掉海里就是炸民居。
更何况,这种炸法基本炸的都是后方城市。军事效果有限,但仇恨立刻拉满。如果要掀翻苏军主力,还得拼陆军,可美军根本不敢保证能抢到前线投弹,搞不好连自己人都“误伤”了。
你以为就美苏两家愿意拼命?其实美军那阵子在欧洲才区区十五万人。对面苏军四百万,哪来底气敢搞正面硬钢?
就算美国真的有杀手锏,还得先问问盟友服不服——被德国虐傻的西欧国家,没几个再想陪你疯一回。
更扎心的是,美国国内那几年军费花得眼泪都快出来了。1945年八百亿,三年后直接砍到八十亿。老百姓连罐头都懒得多买一盒,还想让他们投钱打第三次世界大战?政客们也怕,真火拼下去,经济、国际声誉还不一起归零。
这就到了核心问题。战争归根结底不是“谁拳头大”,而是谁能负担得起后果。
美国能打赢苏联吗?有可能。但能不能承受全世界的愤怒和内伤?能不能保证不猛烈反噬自己?这里面每个问号背后,都是活生生的牵制。
回头看,巴顿式的“简单粗暴”,好像很有道理,但换成真正的实际操作就乱了套。历史从不缺铁血主张,但最后决定世界走向的,更多是一桩桩算计,一轮轮妥协。甚至有时候,一场车祸都比一颗炸弹杀伤更大。
美国没能一口气吞下苏联,是时代综合博弈的产物,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技术加在一起,谁都不敢打包票冒险。
历史这玩意儿,最扎心的地方在于:你以为谁有绝对优势,时间一过去,局势就变了天。
今天我们再看核武器,一个时代的“世界限制器”。它既是威慑,也是灾难,一旦点燃,没人能独善其身。
苏美那四年里,世界已经被按在核按钮外头喘过气。可谁又知道,下一个选择世界命运的时刻,大家能不能像1945年那样,压住欲望、忍住冲动?
以为只要有绝对力量就能决定结局的想法,历史早就驳斥了好几轮。
当年美苏谁都不是主角,真正的主角是一张并不清晰的世界地图和每一笔挣扎过的账单。换句话说,世道从未因强者的意志单向转弯,只是拧巴地走在理性和疯狂的边界线上。
你要问我,如果让巴顿活到冷战,他会不会后悔?我看未必。只是这世界上的算盘,哪有那么容易打响的。
世上的核武器还在,威慑一天不会消失,但谁也不知道下次面对人性的选择会不会那样冷静。
历史偶尔给选择题,还会给你一点时间想清楚,可机会用一次,就永远没有如果。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融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